牛津大学“以生为本”的人才培养理念
及对我们的启示
湖北大学 邓长青
牛津大学向以人文社会科学见长,文化历史积淀深厚。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,牛津在教学、科研、管理等各个方面都形成了一些成熟的理念,这些理念对于我们的高校管理创新很有启发性。特别是其“以生为本”的人才培养理念,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牛津大学“以生为本”的人才培养理念不是一句口号,而是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从其深厚的文化根基上生发出来的,并成为学校从校长到每个老师的共识,被自觉落实到教学、科研、管理的各个环节。牛津大学的校训是“Dominus illuminatio mea”,意思是“耶和华是我的亮光”,或翻译为“上帝指引我们”,这一校训深刻体现了其大学文化的核心精神。它一方面要求师生要有崇高的精神信仰,另一方面又鼓励师生勇于探索。总之是要在“上帝”的注视下,以学生为本,把学生培养成“有教养的人”。所谓教养,显然不仅仅是一个功利目标,而是一个德性要求,要求学生在保持尊严、施展能力的同时,应当具备履行生活职责所需的知识、修养、表达能力、性格、风度以及各种均衡与成熟的品质。教养的根本目标在于“造就一个人,而不是撰写一本书”。在我理解,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具有良好德性和健全人格的大学生,而不是读书学习的机器。牛津大学的教学、科研及管理等各项工作的计划与实施都是围绕“以生为本”理念展开的。
一、以生为本的教学环节在教学方面,牛津大学实行3学期制,每个学期8周,教学时间虽短但却非常紧凑,即便在不上课的时间,教师仍给学生安排有作业或相关任务,依然是教学活动的过渡和有效延伸。每个学期的课程都有必选课和自选课,对于学生来说,有很大的选课自由度。学校和老师都不指定统一的教材,考试实行教考分离,注重考察学生的知识运用和应变能力。从教学模式看,主要安排有三种类型的授课方式。一是我们常见的课堂讲授,主要是由系里组织的一些大课构成,上大课时,教师很注意学生的反应和与学生的互动,一般都留下时间给学生提问,在讲课的过程中也可随时提问;二是课堂研讨,这种形式的教
学活动一般由学院来安排,8—1 0人为一个教学单位,主要方式就是在教师主导下展开课堂讨论;三是导师制,主要是一对一或者一对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。
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,在导师制中体现得尤为明显。学院给每个学生都指派了导师,并要求导师每周至少与学生见一次面,每次一至两个小时。导师给学生指定相应的阅读书目,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撰写论文,在与导师见面时向导师宣读自己撰写的文章,然后再由导师
与其讨论并提出修改意见。学生能否最终考试过关、能否毕业与导师有很大关系,因而导师的责任重大,这就要求每个导师都要花费很大精力和耐心来指导学生。而学生要接受导师检查,必然花时间查阅资料,提前做好准备,客观上促进了学生去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,锻炼
了学生的思维能力。导师的启发式教学,也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,老师与学生平等交流,从不把某种观点强加给学生,而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,寻找答案,有利于培养学生不盲从、不墨守成规的思想独立性与创新性。另外学生与导师朝夕相处,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、个人
品质、性格都有较多的了解,可因材施教,并引导帮助学生认识人生、社会,发现问题及时疏导,真正起到了教书育人的作用。
二、以生为本的科研活动
大学的科研活动如何定位、如何评价,一直是高校管理中一个有争议的问题。在本次培训授课中,我们发现这种困扰在牛津大学似乎并不存在,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他们学校的科研定位非常明确,即牛津大学并不存在所谓与学生培养相脱离的独立的科研活动,一切科研都是面向学生,以学生为本的。
在此次培训中,有多位牛津大学的老师都提到科研目的问题,他们给出的答案是,大学的科研也是培养学生的一种手段,教师出了好的科研成果,更多的也是为了促进教学。教师在科研中发现问题,不断提高教学水平,同时引导学生参与到各种科研活动中去,让学生通